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
思政资源库黑龙江
一、工匠精神与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及关联性
(一)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卓越、注重细节、承担责任的职业精神,代表了一种对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和追求,对自身能力和品质的追求,是追求完美和品质的精神力量,是优秀职业能力、道德与品质的体现。工匠精神中的追求卓越是指不满足于平庸,追求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到最好,通过追求卓越的目标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和能力,不断突破自我,不断改革创新,追求更高的品质和更好的结果。“细节决定成败”,只有以一种苛求完美的态度,对每个细节进行精雕细琢,才能打造出高品质的产品,最终取得卓越的成果。工匠精神中的承担责任是指对工作和生活负责任的精神品质,以高度的责任心,全力以赴,为了顾客的满意和社会的认可而努力。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是严谨细致、精雕细琢、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体现,既传承发扬了中国传统的工匠精神,又学习借鉴了国外的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巨大的精神财富。全社会应该崇尚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相对于传统学徒制而言的,是在批判和继承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校主办的一种新型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的学徒制有所不同,现代学徒制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并提高就业竞争力。现代学徒制能够将高等性和职业性充分结合在一起,破解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难题,有利于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
现代学徒制起源于德国,最初由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并轨而成,后逐渐形成以“双元制”为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以此培养了大量的工匠型人才,使德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德国“双元制”的巨大成功,得到西方各国的广泛效仿,并取得显著的效果。
(三)现代学徒制是工匠精神培育的载体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的学徒训练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职业教育制度,旨在通过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学习和实践操作来培养人才。现代学徒制以传承技艺为核心,不仅可以传承职业技能,还可以传承职业精神,是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主要载体。校企深度融合、互利共赢是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基础。通过工学交替、岗位轮训等,校企共同参与学徒的教学与管理,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量身定制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工匠型技术技能人才。学徒经过企业大师的言传身教及企业现场的耳濡目染,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实现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二、基于现代学徒制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本研究以某职业技术学院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为例,探讨基于现代学徒制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从而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一)构建现代学徒制校企联盟
校企深度合作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关键。按照“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与四家大型环保企业共建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校企联盟。明确校企双方的责、权、利,探索建立基于产权制度和利益共享机制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校企围绕“双主体”育人、“双导师”协作、“双身份”管理、“双证书”考核等,在人员互聘、双师建设、学生培养、课程建设、技术创新、资源开发及文化传承等各方面开展全方位、立体式合作,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双师共育、全程共管、责任共担、技术共研,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二)构建融入工匠精神培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
依托现代学徒制校企联盟,成立现代学徒制工作小组,主要成员包括职业教育专家学者、企业大师、学校领导及专业教师等。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学徒制工作小组负责,坚持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群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对接、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对接、评价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校企共同研究构建融入工匠精神培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
1.基于环保产业链设置专业主干课程。
环保产业链主要包括环保咨询、环保设备、环保工程、环保运营等。基于环保产业链设置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包括水、气、声、土壤及固废监测,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环保设备安装与维护,环保工程实施与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
2.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围绕企业用人标准和岗位技能要求,参照学校有关教学管理制度,校企共同研究制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教学管理、质量监控、评价考核等相关规章制度,全面建立常态化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全方位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保障学徒培养质量。
3.改革考核评价模式。
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双证书”制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包括水环境监测工、化学检验工、水生产(工业废水)处理工、工业废气治理工、1+X污水处理和水环境监测与治理等。针对学徒的特殊身份,采用理论与操作、线上与线下、过程与终结、定性与定量、学校与企业等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探索增值评价。建立并完善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为主线的考核评价体系,并由校企双方及第三方机构严格按照考核标准对学徒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考核评价,使学徒在努力达标的过程中涵养工匠精神。发挥学校与企业育人“双主体”作用,深化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课证融通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4.系统设计课程思政。
以岗位需求为背景,结合专业课程的内容,围绕“家国情怀、生态环保、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等挖掘环保行业特有的思政元素,系统设计课程思政,将环保案例、大国工匠典型事迹等融入教学内容,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感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责任心和工匠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三)构建融入工匠精神培育的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
“岗位定位、任务分析、能力描述、课程支撑”的原则,对接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的污水(
按照废水)处理工职业资格证书、环境监测员证书、1+X污水处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构建“人文素养养成模块+专业基础技能模块+专业核心技能模块+学徒个人职业发展模块”的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
1.人文素养养成模块。
人文素养养成模块的主要课程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道德与法律、形势与政策、体育、军事、心理健康、创新创业、职业规划、口语交际、礼仪文化、文学艺术修养、劳动教育等。人文素养课程除了培养学生基本的思想道德品质外,重点是为学生铸匠魂、育匠心、造匠韵,为工匠精神培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专业基础技能模块。
专业基础技能模块的主要课程包括环境保护概论、环境管理与法规、电子电工技术、化工安全通识教育、交际及专业英语、监测质量保证、无机及分析测试技术、环境有机化学、仪器分析测试技术、环境微生物、环境工程CAD、PLC控制技术、数字环保基础等,其中有少数课程涉及实践操作技能,需要到企业由师傅指导完成核心技能的训练。专业基础技能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素养、学科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专业核心技能模块。
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主要包括水、气、声、土壤及固废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主要课程包括水环境监测、大气环境监测、物理性污染监测、土壤及固废污染监测、环保设备安装与维护、水污染治理技术、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固体废物利用处置、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物理性污染控制技术等,其中大部分课程需要到企业岗位完成核心技能的训练。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主要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掌握相关专业领域的核心概念、理论及技能,为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学徒个人职业发展模块。
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的就业岗位主要包括环境监测、环境污染治理、环保运维、环保咨询等。根据岗位需求确定四个方向的学徒个人职业发展模块,每个模块包含若干对应核心课程,由学徒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及市场需求来选择个人职业发展模块,并在企业对应岗位完成课程的深化学习及岗位技能的培养,实现学校与企业“无缝衔接”。通过企业现场的耳濡目染和企业师傅的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厚植学徒的工匠精神。
(四)打造工匠型“双导师”教学团队
按照“双师结对、身份互认、角色互换、共享共培”的方式,校企共同打造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足、专业技能精、个人素质高的工匠型“双导师”教学团队,承担现代学徒制的教学任务,开发课程与教材、制定课程标准、开展技术研究等。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作为“双导师”育人主体,对学徒的思想和行为能够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对学徒工匠精神培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1.严格选拔“双导师”教学团队。
校企合作研究工匠型导师标准,建立健全选拔培育、考核激励、评估反馈、协作沟通、共享共培的管理机制,并以此来精心选拔、全面培养、严格考核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确保“双导师”教学团队的质量。
2.加强“双导师”教学团队的培养考核。
校企合作创建若干“企业教师工作站”和“企业大师工作室”。学校教师依托“企业教师工作站”,以企业项目为载体,在企业生产岗位进行实践锻炼,参加企业生产实践与产品开发,与企业技能大师合作开展科技攻关,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提高实践能力、科研水平及匠人品质,从而打造能说会做的校内工匠之师。学校为企业技能大师提供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经考核合格后方能担任学徒导师。企业师傅依托校内“企业大师工作室”,在校内开展教学和育人工作,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3.完善“双导师”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教师主要负责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企业师傅主要负责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双导师”合作完成学徒课程教学、岗位轮训及管理考核等。通过工匠型“双导师”教学团队真实项目案例,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企业技能大师展现出来的专注、卓越和创新的职业精神,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
(五)校企合作开展工匠精神培育实践
在现代学徒制校企联盟框架内,坚持以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为目标,按照“学徒工→初级工→熟练工→技术工”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教学内容对接岗位工作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开展大、小“双循环”教学模式。
学徒首先在校内完成人文素养类课程的学习,同时在校内完成专业基础课理论知识及基础实践内容的学习,再到联盟企业岗位完成对应课程核心技能的训练;接着重新回学校完成专业核心课程理论知识及基础实践内容的学习,再到联盟企业岗位完成对应课程核心技能的训练。学徒在同一企业的环境采样、环境监测、废水治理、废气治理等不同岗位之间进行轮训;各联盟企业业务范围不同,岗位类别各异,学徒还需在不同企业的不同岗位之间进行轮训。最终形成大、小“双循环”教学模式,即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大循环”教学,同一企业不同岗位及不同企业不同岗位之间的“小循环”教学。
2.开展“双导师”育人模式。
在学徒培养过程中,始终贯穿“双导师”育人模式。校内导师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企业导师提供实践指导。通过企业实践,使学徒在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同时提高服务意识、创新能力及职业品质等。校企双方对学徒培养的全过程进行动态管理、严格考核,及时发现和解决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促进专业与产业、学业与职业、课程与岗位、技能与大赛、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互融通,从而加快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
3.实行“双标准”考核模式。
学徒完成培养后,按照学校和企业的考核评价标准,包括岗位技能、职业技能、职业资格等标准,校企双方联合第三方评价机构对学徒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工作能力、职业素养及职业精神等进行全面考核,经考核合格后颁发职业技术等级证书和毕业证书,经双向选择优先与联盟企业签订劳动合同。
来源:节选自《教育与职业》202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