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和机遇,职业教育必须优化专业设置,强化职业教育规划能力,提高学生初入职的就业质量;针对失业人口的再就业需求,职业教育应承担社会责任,拓展以职业培训为核心的社会服务;把握补偿效应,职业教育需要培养现代职业人,转变工具理性为价值理性,使学生具备应对人工智能发展的综合能力。
一、面对替代效应,强化职业教育规划能力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职业教育需要通过加强与市场及行业的紧密对接、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提前规划发展方向等方式强化职业教育的规划与调整能力,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替代效应。
1.加强与市场及行业的对接
加强与市场的紧密对接和建立行业合作伙伴关系是职业院校应对人工智能时代挑战的关键策略。职业院校需要与市场及各行业的企业建立紧密联系,了解他们的用人需求和技能要求,这可以通过实习项目、行业研讨会、校企合作等方式实现。首先,实习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将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环境相结合的机会,通过实习,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并积累与行业相关的经验,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使他们更容易融入劳动力市场。其次,举办行业研讨会可以为学生和教职员工提供与行业专业人士互动的机会,这种交流有助于了解行业的最新趋势、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学校可以邀请行业领袖分享他们的见解,从而使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要求有更清晰的认识。再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对于确保学校的教育内容与市场需求保持一致至关重要,合作企业可以提供课程建议、教材支持和实际项目机会,以确保学生毕业后具备所需的技能,这种合作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并帮助他们建立职业网络。通过密切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行业合作伙伴通常更愿意雇佣具备与其需求相匹配技能的毕业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成功率。
2.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专业是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基础单元,也是对接劳动力市场的关键接口。一个专业能否契合于劳动力市场需求,决定了这个专业的市场价值以及其培养学生能否成功就业。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当前,随着替代效应在劳动力市场的持续生效,大量专业将面临着取消或转型,这对专业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应对这一变化,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是关键应对策略。首先,专业发展的针对性评估是动态调整机制的核心。职业院校需要审慎评估各专业的就业前景,针对行业所对应的专业及专业群设置应有一个具体的针对性分析,从而对该行业的未来发展情况有一定的预测与了解,进而指导专业及专业群的设置与发展,减少因就业替代造成的专业发展错位,以及对应的技术性失业问题。这一针对性评估不仅意味着监测各行业的人才需求,还包括跟踪技术和产业的变革。只有深入了解市场的变化,职业院校才能制定适应性的教育计划,确保学生获得的技能和知识具有实际用途。其次,专业动态优化配套制度是实现这一机制的制度保障。专业动态优化制度包括专业设置、专业退出、专业调整以及专业评价体系等一系列制度内容,需要结合对专业发展前景的针对性分析以及未来发展预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制度设计,从而实现专业建设与劳动力市场技能需求的高度契合。同时,传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周期一般最少为3年,而对于人工智能发展的劳动力市场来说,这一时间市场需求可能已经发生剧烈改变。因而,专业的动态调整在面对这一问题时,一方面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设置,另一方面,在不改变大体人才培养框架的前提下,及时更新技能需求也是重要的应对方式。
3.提前规划发展方向
在人工智能时代,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更多的前瞻性规划,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环境和技术趋势。职业院校需要意识到,未来的职业环境将会因科技发展、市场需求和社会变革而迅速变化,仅依靠当前的课程和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未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确保可持续发展,职业院校可以借鉴不同领域的经验,跨界融合各种知识和技能,培养更具综合素质的人才。此外,学校还可以拓展专业领域,将人工智能和相关技术融入传统专业,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增强人机协作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拓展有助于学生适应多样化的职业岗位,也为学校增加了市场竞争力。职业院校还应该将技术创新融入教育改革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个性化定制教学计划,提供在线学习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职业院校不仅是人工智能时代变化的被动接受者,更要成为变化的预见者和引领者。通过提前规划发展方向,学校可以适应未来的职业环境,培养适应未来需求的专业人才,推动教育创新和技术应用,从而确保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承担社会责任,拓展职业培训服务
人工智能时代,随着劳动力市场容量和结构的巨大变化,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变得更为重要。短期来看,中等技能和低技能劳动者更容易受到人工智能的替代压力,造成较高的失业风险,对于这一人工智能替代效应导致的技术性失业,职业教育除了前文所述的内部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外,在教育系统外部也有可为之处,即为技术性失业的劳动者提供职业培训服务。这样做不仅可以放大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还能减少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发展所引发的替代效应。具体而言,应对这一技术性失业,主要有两种策略。一方面,职业教育可以为失业者提供人工智能技能的相关培训,让失业者重新获得进入被取代的相关岗位进行工作的能力,实现人机协作的工作模式;另一方面,替代效应会造成部分服务业的个性化发展趋势,进而提高对于相关行业劳动者的情感与社交能力需求,在这一情况下,职业培训可以通过技能训练以及综合素养提升的方式,提高劳动者的相关技能,实现失业者的再就业。此外,就职业教育的整体布局而言,贯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体系,实现技能学习的连续性与可发展性对于劳动者就业具有重要意义。职业院校应当积极开放教育培训资源,以多样的方式和形式向就业困难及需要再教育的劳动者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以最大程度发挥职业教育在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方面的关键作用。
为了应对这一人工智能就业替代的挑战,不仅职业教育自身要积极承担社会服务与职业培训的责任,政府和企业也需要积极支持职业培训,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适应能力,帮助他们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在这一过程中,政校企合作至关重要,通过与企业和政府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职业院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并满足市场需求。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与制度,积极引导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同搭建失业者与在业者的技能训练与发展体系,实现劳动者技能的持续发展,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就业替代效应,减轻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
三、把握补偿效应,培养综合的现代职业人
人工智能不仅带来了就业替代的风险,还带来了就业补偿的机遇。如前所述,一是带来了新的岗位需求,二是开始更为重视人的情感等独特能力在劳动中的价值。这些变化强调了对新的知识与能力的学习,也强调了综合素质在未来劳动者中的重要价值。正如有学者所言,“未来的职业教育必须以提升职业人综合素质为根本出发点,才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一直以来,在现代性的话语体系与社会发展中,工具理性全面殖民了职业教育的价值评价体系,学生是否能够拥有技能并就业成为判断职业教育成效的唯一标准,职业道德、人格发展等人的基本素养在职业教育培养过程中的价值被忽视。但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变化让职业教育不得不改变这一过去,从工具理性回归到价值理性,回到教育本身,回归教育以人为本的根本逻辑。在人工智能时代,许多硬技能都在一定程度上为人工智能所取代,传统的社会分工体系下的技能学习无法应对这一转变,我们面临着再技能化的技能学习未来,学生不再是学习某个技能,而是必须对于这一工作的全部任务有深刻理解,而这需要学生具有综合性、复合性、创新性、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来达成对于技能更系统的理解。因而,职业教育不得不面对从过去追求技术之器向追求技术之道的转变,实现从传统技能培训到现代职业人培养的历史性转变。从这一角度来说,人工智能的发展让职业教育重新回到了教育的本位中,而不再是仅仅作为工具而存在。
因而,为了把握人工智能带来的补偿效应,职业教育需要设置相关人工智能专业以应对新的岗位需求。具体而言,职业教育应重新设计课程,引入与人工智能技术相关的内容,为学生提供适应新时代的必要技能和知识。一是引入人工智能领域涉及广泛的基础知识,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数据分析等。职业教育应该引入这些基础知识,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使他们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二是除理论知识外,学生还应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实践项目深入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课程设计可以包括分析真实案例、展示人工智能在不同行业的应用,以及开展实践项目,让学生亲自参与解决实际问题。此外,在人工智能时代,为了更好的实现教育有效性,职业教育必须深化产教融合,将教育与产业融为一体。通过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建立现代职业教育集团以及推动现代学徒制,培养更多适应人工智能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为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实践支持。三是,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需要持续更新。人工智能领域发展极其迅速,职业教育应该建立起灵活的课程更新机制,保证课程内容始终与最新技术和趋势保持同步。通过结合理论、实践和行业合作,职业教育可以为学生打造一个更具前瞻性和实用性的学习环境。
同时,现代职业人的培养需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性强、创新能力突出的综合人才。首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院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核心课程。这包括开设创新课程、鼓励学生参与创业项目、组织创业大赛和提供创业孵化支持,通过这些举措,学生可以学习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实际创业技能。其次,在技术技能培训的同时,职业院校还应重视学生的软实力培养,包括领导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等,这些技能在职业迁移和职场成功中至关重要。此外,引入跨学科项目和团队合作,鼓励学生在不同领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技能。最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让他们明白学习不仅发生在校园内,还应持续终身,鼓励学生主动追求新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快速发展的职业环境。职业院校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提供跨学科的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重视软实力的培养,实现现代职业人的培养目标。(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