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获奖作品分析
(一)选题准确
1.选题内容要有利于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
首先是在选题上,虽然为教学能力比赛,但选题内容要有利于将信息技术的融入,因此需要提前进行设计,对教学的重难点、教学过程等要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解决。参看历年全国教学能力比赛获奖作品,普遍都具有以上特点,即通过运用信息化手段有效地解决重难点,达到变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的目的。
2.选题新颖
选题应结合社会实际需要,主题要有突出的特色和现实意义,紧跟时代需求,讲究“新”,如“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合作等相关选题,并能结合传统知识点,拓展新知识。
3.融入行业标准
高职教育的课堂教育当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工作任务的选取又要有利于职业标准的渗透,利用信息化手段巧妙融合,从而实现课程与职业标准的对接,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信息技术应用不可缺
1.弥补硬件设备欠缺
利用信息化手段,如电脑仿真软件、VR技术解决设备和器材的不足,特别是有些设备十分昂贵,学校难以配备。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提高学生实操能力。
2.避免危险操作
利用信息化手段,创造虚拟空间,解决实习实训中操作危险的问题,解决“四高”(即成本高、危险性高、难度高、污染性高)问题等。
3.微观事物宏观化
利用信息化手段,动画仿真,将不可见的事物进行微观化、现象化,化解“想象”问题,“凭空想不如实际做与看”,通过简明动画、微课、3D漫游等多种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使难以想象的知识具体实物化,仿佛看得见、摸得着,有效解决重难点,微观实物跃然纸上,使学生一目了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4.便于实现混合教学
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打破了学生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目前大多数高职课程都建有课程网站、公众号等,以更好地完成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5.模拟偶然发生事件
利用信息化手段,如动画演示、虚拟仿真,解决小概率、偶然事件的呈现问题,例如铁道专业机车故障问题、航海专业航海运输问题、航空专业飞机故障问题等。
总之,利用信息化手段、VR技术,克服“三不”:触摸不着(锅炉内部、航空飞行);眼看不见(气体、热气、管道内部液体、物体内部结构);想象不到(原子分子运动、复杂的运动过程、偶然事件),丰富了教学资源、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及眼界,摆脱了“纸上谈兵”的教学尴尬。
(三)设计精巧
1.设计具有创新性
不同于其他课程模式,而是体现学科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明确教学问题是什么,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能解决什么;不拘于原有的教学模式,而是敢于打破先前的传统教学,不拘一格,体现巧妙设计思路,彰显教师教学能力。
2.信息化手段运用自如
信息化教学不是“炫技”,不生硬套用一些手段,使听众感到画蛇添足,而是自然运用,恰到好处,不用就不能表达、非要利用信息化手段不可。
3.理论与实践结合
能将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利用信息化手段形象生动地表达起来,脱离“理论”与“实践”两张皮。尤其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模拟仿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培养技能型人才。
4.教学重难点解决
教学设计的核心是如何解决教学重难点,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需要突破的难点,变难为易,变复杂为简单。
5.教学环节环环相扣
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多样性和数字资源的丰富性,教学内容呈现恰当,教学环节如引课、课堂提问、重难点解决、总结归纳等环环相扣,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四)任务明确
1.任务驱动为指导
职业教学能力比赛的任何一个赛项在任务选取中都是贴合高职特点,秉承任务驱动法,即在教学内容中选取合适的任务为载体,针对载体的特性,教师采用适当信息化手段,将教学内容简化,使其更加明了,从而适合学生学习。
2.贯穿工学结合
任务要求体现工学结合,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学生的技能点进行培养,尤其在工业4.0背景下,信息化手段的采取也要有利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另外,高职教师要加强信息化技术学习,提高自身技能,真正做到“双师型”。
3.实现思政教育
在“课程思政”指引下,课程任务安排中将“立德树人”贯穿始终,注重学生思想政治建设及自身职业素养的修炼,并有机融合在专业设计中,并实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
4.高效的课堂教学
通过信息化手段构建了高效的课堂,课堂上传递的知识和技能信息量较传统教学大幅增加,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实时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从而针对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课堂教学进度。
5.职业价值观培养
参赛作品在传递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作品中也体现了职业标准。无论是信息化教学还是信息化实训,理论课程还是实训教学中都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将积极向上的职业心态以及端正自身的职业价值观融入其中,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二、信息化教学能力比赛的启示
(一)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
高职院校旨在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教师不仅仅要有专业知识,还应具有过硬的技术。在工业4.0背景下,“中国制造”要进入“中国创造”阶段,对技能以及创新的要求会更高,“倒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所以高职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模式,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无疑对高职教师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
教学能力大赛已经走过多年,在信息化教学能力道路上,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教学逐渐趋于成熟。如何将信息化技术与教学有效融合,正是对教学能力水平的考验。信息化教学促使教师改变教学模式,适应时代潮流,老中青教师都应当积极学习信息化手段,避免固态化、呆板化的教学,顺应当下形式。在今后的教学督查中,应该涉及信息化手段运用情况的考核,对善于使用信息化手段、教学效果好的课程适当支持、推广,使更多的教师参与课程改革中来。
(二)学校管理模式的转变
1.针对教师管理模式的转变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就应当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例如针对教师迟到、早退、旷工等现象,一些学校引入打卡机对教师以上情况进行规束,以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另外,在信息化背景下,学校对教师的信息化掌握情况进行了要求,例如在评课过程中,不仅仅评价教师的板书、普通话等传统评分项,还加入了是否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评价,如网络课程的建设等;另外,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比赛,将具有一定信息化水平的教师组建团队,为学校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树立标杆与借鉴,进而提升整个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2.针对学生管理模式的转变
目前,在校的高职生多半是00后,他们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喜于我行我素,难于管理。尤其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各大院校生源激增,在学生管理方面凸显人员不足的现象;特别是大学生活,需要自我管理,这对于刚离开父母开始自由生活的大学生而言难上加难。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推进,利用如云课堂、蓝墨云班课等慕课软件中的点名功能能够快速有效地帮助教师对学生出勤进行监督,从而达到良好的学生出勤管理效果。